欢迎访问 商会协会官网网站模板 !  登录 | 注册

本网站累计浏览量 1,517,832

扎根行业 | 服务企业 | 辅助政府 | 凝聚合力

   本网站累计浏览量

欢迎访问 商会协会官网网站模板 !  登录 | 注册

廉玉波、吴凯、赵祥模讲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背后的故事

2024-06-28 09:54:53

中国汽车报

从自主创新到全球引领,凭借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涌现,中国汽车产业成为扎实践行科技强国、汽车强国建设的排头兵。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其中,汽车及相关领域的多个科技创新项目获奖。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长安大学等多家企业、院校及相关行业机构榜上有名。

“2023年汽车行业共获得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中2项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提名,获奖项目数量为历年之最。获奖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网联等核心关键技术,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说。

聚焦智电核心技术攻关    

    硕果累累       


图片

当下,中国汽车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引领优势日渐凸显,这背后得益于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日渐强大的技术攻关能力。

图片

比亚迪牵头完成的“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谈及获奖感受,作为项目牵头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汽车强国战略目标,必须打破百年来国外主导的燃油汽车发展路线,开辟电动汽车全新研发道路,无先例可循。首先很开心,我们能在这份专业且困难的‘考卷’上,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其次是感恩,感恩我们有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支持,感恩市场对我们的认可,感恩项目团队成员们的辛苦付出。”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行电动车驱动系统、电池系统及功率半导体研发的车企,比亚迪从2004年开始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20年间,比亚迪陆续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吸纳了一批专业人才,组建成以芯片、电池、驱动总成、智能化为研究方向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持续创新的研发团队。

经过不断努力,比亚迪技术研发团队历时十余年,攻克了汽车受限空间下动力电池高安全、大空间、长续航协同提升的国际难题 ,首创发明了超大长宽比刀片电池;攻克了超高电流密度和开关速度下SiC可靠封装难题,研制出全球首款车规级 SiC 功率模块;首创以电动力为中心的整车平台,创建了新一代电动汽车能源核心(动力电池)、驱动核心(功率芯片)及整车核心(平台架构)全链自主设计及制造体系,为我国建设汽车强国贡献了电动汽车“中国方案”,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图片

廉玉波及其团队

廉玉波透露,此次获奖项目的创新技术应用于比亚迪王朝、海洋、腾势、仰望等品牌27个系列车型。不仅如此,项目成果还实现了技术反哺,应用于20余家国际车企,开创了我国汽车核心部件和整车方案对外输出的历史。

据了解,除了“新一代电动汽车关键部件及整车平台自主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项目获奖外,比亚迪参与的“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精准制造核心技术与装备”和“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数智化测试与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两个项目也获得了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只有用前瞻思维进行超前预研,中国汽车的创新能力和技术积累优势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廉玉波说,“从市场表现看,电动化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在智能化领域,比亚迪也是坚定的倡导者。目前已经构建了一套全栈自研的智能驾驶研发体系,未来将在确保更安全的前提下,做好研发创新和技术储备,为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技术高质量发展出力。”

科技创新

    是铸就中国汽车全球竞争力的根本    


图片

凭借锲而不舍的技术创新,越来越多的中国本土企业成为活跃在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佼佼者,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因此与日俱增。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牵头完成的“面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动力电池研发与制造关键技术”也荣获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图片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出席了颁奖仪式

说起获奖项目在技术攻关方面的突破,项目牵头人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如数家珍。“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但长期以来,电池电量存储少、续航里程短、自燃难灭危害大、大规模制造品控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消费者,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为我国实施汽车强国战略扫除障碍。因此我们的项目聚焦高比能材料、高安全电池、大规模高品质制造三大技术关键,进行了一系列关键的创新。”他说。

“项目解决了三元材料沿晶界破碎和释氧的问题,创制了单晶镍钴锰三元高比能动力电池新材料,使电芯的比能量率先突破300Wh/kg,取得了国际性的领先。”吴凯告诉记者,针对动力电池安全性能的提升,项目组提出在电池内构筑“泛在保险”新思路,发明了亚微米金属复合高分子功能集流体,实现了电池单体内短路不起火不失控;还发明了高温烟尘与高电压网络分离的新技术,实现了电池系统无热失控热蔓延的高安全。通过不同维度的安全技术创新,项目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电池安全体系。“项目的另一个成果是创立了PPB(十亿分之一)级大规模制造工艺装备技术,一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成百上千个,每个动力电池都是独立安全单元,需突破传统制造业PPM(百万分之一)级缺陷管控标准。项目组突破了电池纳米-微米-毫米-米级跨尺度变形态高速制造技术,实现单线效率超过10GWh/年,远超国际领先水平,建成锂电行业全球唯三‘灯塔工厂’。”吴凯说。

图片

吴凯及其团队

谈及当下和未来,吴凯表示,如今,我国在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和规模实力等方面都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得益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企业的科技创新有着非常好的应用土壤,能让新技术、新产品迅速产业化和规模化,另一方面市场也是创新最好的‘老师’,海量消费者的反馈能够为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提供重要依据和指引,在这种正向的研发生态下,我相信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实力会不断增强、持续引领。”吴凯说。关于未来,吴凯判断,在智能化领域,车能路云一体化技术、滑动底盘技术、全固态电池技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等将是市场聚焦的重点领域,也是技术创新的重心。

产学研企联动

    发挥科技创新合力    


图片

在汽车行业荣获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有一项是由长安大学牵头完成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除了长安大学,项目主要完成单位还包括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涵盖产、学、研、企各相关领域。事实上,在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牵头完成的获奖项目中,主要完成单位也覆盖了行业研究机构、院校及相关企业。由此,不难发现,产学研企的高效联动,为汽车行业的科技创新发挥着合力。

据了解,“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应用”项目在5项国家与行业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针对智能网联车路系统与可信测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由长安大学牵头,联合10家行业知名单位,经过12年协同攻关和系统研究,在智能车载终端及通信模组、智能路侧感知与接入装备、交通服务云平台和智能网联车路系统可信测试工具链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

图片

说起项目创新成果,身为项目牵头人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长安大学教授赵祥模告诉记者,该项目开发了4种类型92个型号的系列产品。研究成果形成国际标准7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8项,获得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际发明专利27项、中国发明专利142项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核心技术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项目的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不仅推动了我国智能网联车路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创新成果也惠及全球,目前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制造、物流运输、智能交通等行业大量推广应用。“基于团队多年的努力,我们的项目首次研发了面向多模式服务的系列化车载终端及高可靠通信、高精度定位与精细化感知核心组件,全面提升我国车载系统智能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首次开发了面向车-路一体化和全域交通管控的智能路侧‘感-通-算’集成装备与成套技术;创建了基于金字塔模型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可信测试体系及全栈工具链。研发了世界首台虚实结合的智能网联车路系统加速测试平台。” 赵祥模颇为自豪地说。

10家单位12年协同攻关,在赵祥模的带领下,团队连续攻克了自动驾驶领域的多个世界级难题。比如,自动驾驶测试最核心的难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域内实现无限场景的测试,也就是说如何找到将有限场景测试等效成无穷场景测试的方法,这一难题长期困扰着国内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当自动驾驶汽车行驶在道路上,95%的场景都是容易应对的,但是剩余5%的极限场景不仅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同时具有稀有性,这类场景被称之为边缘场景。如何实现自动驾驶场景的压缩测试,这是自动驾驶测试领域必须要解决的终极目标。面对这样一个世界级难题,赵祥模带领的研发团队翻遍了国内外文献,同时大量走访国内外相关单位,并组织多次学术研讨,都没能找到答案。

图片

赵祥模及其团队

在一次研讨中,赵祥模突然从团队过去研发ABS试验台的经历中获得灵感。该团队过去研发了一种汽车ABS整车多工况不解体试验台,发明了一种基于连续扭矩可控的台架式路面附着系数等效模拟技术。那么,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能否也将其搬到台架上?通过机电控一体化装置模拟道路几何特征和路面附着系数,经由数字孪生系统模拟真实场景并经过信号逆向变换后,送入自动驾驶汽车的车载计算机中,让自动驾驶汽车“不知道”自己是行驶在虚拟环境中,这样就可以实现无限场景的快速生成和组合测试。有了这一想法后,赵祥模召集团队立即开展技术方案论证、原型系统开发和大量实车试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世界首台智能汽车虚实结合整车在环加速测试装备第一代样机开发,成功完成了80多个边缘场景的组合加速测试。

在汽车产业跨界融合日渐深入的今天,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研发创新势在必行。对于产学研企的合作与联动,几位汽车行业获奖项目牵头人都感触颇深。

“围绕行业的技术痛点及市场热点,产学研企合作发挥各方优势展开技术创新研究、研讨与探索,这个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作为中国汽车工业传播新思想、交流新技术、宣传新观念的重要力量和增进国际汽车行业交流的重要桥梁,可以说在促进各方跨界协同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搭建了不同层次、不同功能、各具特色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汽车行业的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吴凯说。

“行业可持续的技术创新,需要产学研企各方协同创新,不断探索科学高效的联合研发机制,持续培养和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方向提供指引和支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设立的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科技奖、科学技术成就奖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奖励,遴选出优秀的汽车科技人才,举荐为国家级人才,鼓励他们在汽车行业继续做出贡献,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汽车领域,共同推动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为建设汽车强国添砖加瓦。”廉玉波说。